< >
网站首页 > 行业资讯

未来是社群经济,读懂《毛选》做社群

分享到:
点击次数:895 更新时间:2021年04月08日10:19:15 打印此页 关闭
这几年,“社群经济”概念在创业圈火热起来,并迅速传播。


很多人把“社群经济”挂在嘴边,就像九十年代“下海”一样,觉得很时髦。


更多人是对新概念不明所以,又怕跟不上形势,于是盲从、跟风,别人说我也说。


其实,一个新概念,如果不能简单地表达出来,要么是没看懂,要么是“伪概念”。


回顾中国经济,


70年代计划经济,物资缺乏,定量供应,像粮票、布票、肉票。

80年代胆大经济,改革开放刚开始,胆大的、投机倒把的、倒买倒卖的都发财了。

90年代市场经济,“下海”潮起,效仿西方经济,设计、生产、广告、品牌,走在前面的都成了知名企业。

00年代互联网经济,流程短、见效快、扁平化、轻资产,快速迭代成为企业高速增长的利器。

10年代微商经济,每一个独立个体都是超级大IP,网红直播、朋友圈带货,互联网思维、互联网+。

 

2020,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新冠疫情,全球化逆袭,后工业化时代,信息化进入深水区,“社群经济”凸显。


“社群经济”概念的背景,是商业竞争日趋激烈,很多生意转移到线上,“精准流量”成为电商、微商的重点。


为了获得精准流量,商家将粉丝拉到一个微信群里,用发红包、拼团、推荐有礼等方式卖货。


于是,微信群就成了“社群经济”雏形,许多人把“社群营销”跟微信群卖货等同起来。


后来、大家慢慢发现,微信群卖货,一开始还比较热闹,时间久了,群里一片死寂,渐渐变成死群、广告群,


什么是“社群”?


如果你的答案是“卖货”,那么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死胡同,走不通。


其实,“社群”不是新概念,《毛选》里有大量的内容阐明了“社群”的本质。


毛泽东将“社群”运用得炉火纯青,将全国数以百万、千万的农民、工人聚集成社群,建立了新中国。


虽然在《毛选》里也找不到“社群”二字,但在《毛选》思维框架里,处处透露着“社群经济”。


《毛选》思维框架定义的“社群”,是将一群有共同需求的人聚集起来,实现共同的目标。


“社群”为了谁?


革命为了谁?这是被毛泽东反复提到的一句话。


共产党社群“为了谁”?毛泽东回答的非常清楚:革命是为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。


看似一句口号,但实际上这样的纲领才能给具体的工作提供保证,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个宗旨展开。


毛泽东在“八七会议”提出:中国90%以上人口是农民,农民的迫切需求是土地。


只不过“农民”这个群体是分散的,所以共产党要把有共同需要的农民聚集起来,一起“打土豪、分田地。”


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”,在毛泽东心里不是一句空话,是刻在骨子里的东西。


他把党群关系比作“鱼水关系”,常常告诫党员“从群众中来,到群众中去”。


现在很多人搞“社群经济”,总爱说自己有多少粉丝,这真是你的“粉丝”吗?


其实,这只是


微信里一个好友而已,没有一点联系,

微信里一个群友而已,从不在群里发言,

在群里下个单而已,过后再也不冒泡。

 

看看共产党的“粉丝”,他们愿意舍身炸碉堡、飞身堵枪眼、爬雪山过草地,


你所谓的“粉丝”都是弱关系,又怎么能称得上“社群经济”?


这根本原因是“为了谁”的问题,只是为了自己“拼团优惠”、“推荐返利”,


优惠、返利,明眼人都知道是“套路”,说来说去还是为了自己促销卖货,


把个人利益放在最优先位置,这所谓的“粉丝”凭什么配合你、为你推荐好友?


“社群”维护依靠谁?


毛泽东说:革命为了谁,谁就是我们可依靠的力量,农民阶级就是我们可依靠的力量!


共产党依靠的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,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是共产党的铁杆“粉丝”。


“社群经济”粉丝裂变,意思是依靠“老粉丝”裂变“新粉丝”,使社群粉丝越来越多。


“粉丝裂变”最厉害的社群是共产党,1921年成立时仅有50名党员,如今近1亿。


毛泽东的粉丝裂变是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”。


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”,是为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,所以可以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。


只为了卖货,为了自己,所以你可以依靠的力量就只有你自己。


靠自己不可能“粉丝裂变”?即使有人为了返利而分享,那也注定难以持久。


所以,一切根源是“为了谁”的问题,“纲领”性的缺失,不可能用“方法”层面来弥补。


这就是为什么一旦进入“卖货”的思维胡同,你的社群就不会长久。


“社群”能满足什么层面的需求?


马斯洛原理:生理需求、安全需求、情感与归属需求、尊重的需求、自我实现的需求。


同样,在“八七会议”毛泽东一针见血指出:农民最需要土地,只要让最广大的农民耕者有其田,农民就会行动。


获得土地是这个群体难以抗拒的深层需求。但农民个体力量的分散,单凭个人力量难以获得土地,只有加入共产党。


在这样的情况下,农民群众自然就会拥护共产党了。


反观如今“社群经济”,都是以卖货为目的、以满足好吃、好看、好玩之类的浅层需求,是不能抓住“粉丝”的。


想当年,受尽剥削、温饱不足的贫下中农,在共产党组织里体验到久违的温暖,这种深层次的需求,是人性的极度渴望。


因此,你的“社群”如能满足对方深层次需求,他就是你忠实粉丝,如能满足对方长期需求,他就是你长期粉丝。


因此,做“社群经济”首先问一下自己:我能满足对方什么层次的需求?


“社群经济”谁受益?


解放战争迎来了胜利的曙光,新的国家即将成立。


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疑问:这个新兴的政权,应创造什么样的体制?这样的体制会让谁受益?


1949年毛泽东发表《论人民民主专政》文章:创造一个由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。


这是一个全新的体制,它不同于以前的封建体制,不同于只让皇宫贵族、王侯将相少数人受益的体制。


共产党的“社群”,是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都想要、都受益,并非少数人的利益。


本质上讲,“社群经济”是对特定群体“多数人受益”的问题,


正如《孟子》的“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”。


而当下多数的“社群经济”都是想多卖一些货,最终受益人都是卖货人自己。


在产品、广告满天飞,物资过剩的时代,在认知升级、消费升级、产能升级的时代,不缺用户,只缺“为了谁?”


“社群经济”如何达成结果?其实,用“蒲公英式繁殖”就可说的清清楚楚,


只要一吹风,蒲公英的种子就会洒落在周围的土地上,生根、发芽、成草,随之又会下一轮传播。

种子四处飘散、落地生根就是“去中心化”,种子生根后自动发芽、成草就是“自组织”,

长大成熟的蒲公英,又按上述方式进行下一轮传播就是“自裂变”,这种方式的传播就是“指数型增长”。


“打土豪、分田地”深入人心,是共产党的“去中心化、自组织、自裂变”,农民们竞相传播,


共产党支持各地成立革命根据地,派遣党代表传播共产主义思想,农民知道加入共产党,就有机会获得土地,


就这样“共产主义”思想,像蒲公英一样四处传播,在农民群体中实现去中心化、自组织、自裂变。


《毛选》让我们更多探讨的是战略层面、思想层面、方法论层面,很少探讨具体方法。


这并不是毛泽东对具体方法不感兴趣,而是他看到了战略层面、思想层面的重要性。


“社群”本质是人,只要从内心深处激发了人的渴望,他们就会自己去找方法,


反观现在“社群经济”都只关注具体方法,“特大优惠”、“分享有礼”、“积分返利”等,


事实上在“为了谁”、“依靠谁”的问题上没定位清楚,是不可能有“达成”的。


为了谁、依靠谁、满足什么需求,这不是虚头虚脑的东西,


当我们思维不升级时,对这些“虚”的不会感兴趣,只是一味找方法,直到把“招术”用完,才明白“道”的重要。 


有一段真实故事:2000年全球互联网泡沫破裂,大量互联网企业面临着生死存亡,


2001年,阿里账上只剩下700万美元,最多能坚持半年,

危机时刻,马云启用关明生为COO,他曾在通用电气任职15年,他一上任先是重新梳理愿景、使命、价值观,

当时阿里的员工都觉得这些是虚的,还不如赶紧接几个订单更实际些。

可事实证明,这一举动不仅使阿里在当年底实现盈利,而且愿景、使命、价值观,成为了吸纳合伙人的重要保证。


成功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点:


越有战略性、大局性思维,就越会关注“虚”的层面,然后将它落地到“实”的当中,

越是只求于“术”,只图眼前短期见效的,就都是在思维局限里打转转,还百思不得其解。 

世界是变化的,商业是发展的,方式是迭代的,“微信群卖货”只是“社群经济”的雏形。


随着时间的推移,越来越多的人发现:光靠“术”的方法行不通。


太极者无极而生,道生一、一生二、二生三、三生万物,世界是有“道”才有“术”。


就好像100多年前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,无数爱国志士都在寻求救国之路,在无数次碰壁后,才发现“术”行不通。


只有毛泽东回归到中国基本国情层面思考,为中国找到了出路: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。

上一条:河北上谷集团简介